各分院:
为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规划、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吉林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学创新,推动课堂教学“质量革命”,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自觉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教书育人职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总工会决定联合举办“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宗旨
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化的时代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提质,倡导教师“回归本分”,推动教授上讲台,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加快实现广大教师由“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持续打造一批吉林“金课”和选树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本科教学名师,为深入推动“四新”建设,全面促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赛主题
创智慧课堂 筑吉林金课
三、大赛标识
(一)大赛标识

(二)标识释义
1.标识正负形由两个“S”组构而成,分别代表本次大赛参与主体“师”“生”,整体形态相伴相生,寓意本次大赛旨在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打造吉林“金课”。
2.“J”形似丹顶鹤,其为吉林省省鸟,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等文禽,具有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意在传达其高尚师德、智慧教学之意。“L”形似江河,与“J”构成三条线组合,寓意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发源地长白山,体现本次大赛主办地吉林省的专属性。
3.“JL”采用书法飞白的艺术处理形式,形似山峦,简约大气、气势磅礴,象征吉林省高校师生敢于追求、不屈不挠、创新拼搏的品质。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省总工会
承办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协办单位: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
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大赛设立大赛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大赛专家委员会(简称大赛专委会)、大赛纪律与监督委员会(简称大赛监委会)、大赛仲裁委员会。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课程
1.参赛课程须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类型包括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2.参赛课程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特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特征。
3.参赛课程及具体课堂的设计应展现对整门课程的系统思考,体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整体设计和创新性探索。
(二)参赛教师
1.参赛教师应为一线在职教师。
2.参赛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拥有良好师德师风,将教书育人与个人修养相统一,近两年无教学事故。
3.参赛教师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鼓励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 1 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 3 名团队教师。
4.主讲教师近五年讲授参赛本科课程 3 轮及以上。
5.首届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不得参赛。
六、大赛分组
1.教师分组
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三个组别。
2.课堂分组
(1)文科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
(2)理工科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3)专项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七、赛程安排
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一)校级初赛(5-7 月)
校级初赛参照《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评价标准》(附件 1)由各高校自主组织开展。校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高校自行设定,评审结果须在学校主页进行不少于三个工作日的公示后,根据《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省级复赛限额》(附件 2)推荐省赛选手。各高校推荐的省赛选手中文科组、理工科组每组应确保至少 1 名教师,原则上正高组人数不少于推荐限额的 1/3。
(二)省赛培训(8 月)
8 月下旬,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牵头组织对省赛选手进行相关培训,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三)省级复赛(9-10 月)
省级复赛以网络评审方式进行,课堂实录占 80%,课程教学创新成果占 20%(评审依据为课程教学大纲和推荐表中教学创新成果情况)。
(四)省级决赛(11-12 月)
1.复赛排名前 40%的参赛教师晋级决赛。
2.决赛通过现场评审方式进行。现场评审由随机抽取选题进行现场带生教学、课程教学创新汇报与答辩两部分组成。省级决赛成绩组成为:现场带生教学 80%,课程教学创新报告与答辩 20%(课程教学创新报告与汇报答辩一起打分)。
3.选手最终成绩组成为:复赛 40%,决赛 60%。
八、奖项设置
分别设置个人(团队)奖、专项奖和优秀组织奖,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将联合对获奖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
(一)个人(团队)奖。分别按参赛选手 15%、25%、40%的比例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教师学科分配根据各组别参赛教师数量确定。
(二)专项奖。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分别遴选“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 各 3 项,获奖教师学科分配根据各组别参赛教师数量确定。
(三)优秀组织奖。根据各高校赛事组织情况,按参赛高校的 20%评选优秀组织奖。
九、结果使用
1.国赛选手推荐依据
省级决赛结果将作为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选手依据,由省教育厅根据限额依次推荐,不再另行组织选拔。同时,省级决赛结果还将作为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手推荐依据,由省总工会根据文件要求及决赛结果,择优推荐参赛,不再另行组织选拔。
2.教研项目支持依据
(1)省赛一等奖获奖个人(团队)的参赛课程认定为本年度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或省级产教融合项目(任选)。
(2)省赛二等奖获奖教师(团队)的参赛课程认定为本年度教育厅一般教改课题或省级产教融合项目(任选)。
(3)各高校要将大赛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依据。
十、材料提交
(一)初赛材料
1.初赛总结(模板见附件 3)
命名方式:学校名称-初赛总结;总结须加盖学校公章,提交 word 版和 PDF 扫描件。
2.高校联系人信息表(样表见附件 4)
命名方式:学校名称-联系人信息表;提交 Excel 格式电子版。
以上材料于 7 月 20 日前上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